W020210820505609022262.jpg

疫情防控科普亟待复合型知识传播

科普时报 2022-06-23 作者:刘光宇 任晓刚

  疫情防控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宣传解读工作本质是一种复合型知识传播,不仅包括病毒变异情况、核酸及抗原检测机理、流行病学知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涉及相关防控政策措施的法律依据、社会心理压力测试及社会行为预测等社会科学知识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与分布。

  在此轮奥密克戎传染疫情面前,如果复合型知识传播不到位,公众的思想疑虑就不会彻底消除,同时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宣传科普工作存在传播形式单调、传播内容尚未做到通俗易懂等不足,就会影响疫情防控效果。

  因此,疫情防控亟待复合型知识传播,多维度提高公众对疫情及其防控工作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群众组织的科协及社科联等社会团体发挥职能特长,统筹调动所辖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智库力量,积极发挥团体内的多领域专家学者作用,以专业且客观的第三方立场引导公众化解负面情绪,更好地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围绕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组建跨领域“宣讲团” 

  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宣讲是科学防疫的必要手段。各级科协及社科联组织,可发挥专业学术团体的组织优势与专业优势,组织跨病毒学、免疫学、传染病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政治和业务双过硬的“宣讲团”,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出面,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通过多种互动场景,将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讲给学生、说给居民、演给农民、教给职工,让公众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理清大众的认知源头。一方面,应精心阐释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内容及制定依据,特别是以往德尔塔变异株防控经验、我国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及人口结构特点等;另一方面,应根据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调派相应宣讲专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对民众进行及时、权威的政策措施解读。

  根据受众特点创新知识传播方式 

  较之一般的科普对象,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宣讲对象更广泛、更众多、更复杂。一是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特别是拥有自媒体话语权的所谓意见领袖,可以“因人施策”。各级科协和社科联组织可从“宣讲团”挑选高水平专家,组织“一对一”甚至“多对一”形式的“循循善诱”,以理服之。二是对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大多数普通公众,应以“看得会”“听得懂”为知识传播导向,由广电、出版、网信等业务单位培训相关专家的通俗化表达技巧,形成“媒体搭台,专家唱戏”的复合型知识传播局面;重视发挥“小视频”“小游戏”等新兴媒体互动化传播优势,打造“网红”专家。三是搭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政策宣讲方式,适应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要求。此外,还应利用好融媒体时代多渠道传播的优势,引导主流媒体针对防控政策措施发布进行第一时间报道、跟踪报道,持续报道,抢占科学防疫的舆论前沿阵地,增强政策措施宣讲的权威性,扩大传播面。

  紧跟疫情防控实践,不断更新知识传播内容 

  由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反复,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仍不明朗,各种不确定事件可能还会随时发生。各级科协和社科联组织可根据疫情及其防控形势的发展,以宣传系统的常规舆情监测为基础,发挥自身联系知识界的优势,聚焦、跟踪甚至预判热点事件,灵活、随机调配相应领域的专家资源,进行有组织、有议程、有深度的政策措施宣讲,以权威、客观的第三方立场引导民众对相关事件的正确认识,以民心稳促进社会稳。

  (刘光宇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任晓刚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