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3期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2021-04-26

  2021年4月24日,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承办的“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3期专题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成功举办。根据疫情防控最新要求,本场活动改为线上直播,不同平台观众在直播间与嘉宾互动并提问,线上直播点击量超280万。

  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同源的。本次演讲活动,果壳与绿螺联动,向公众讲述科学的美。参加演讲的嘉宾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分享科学带来的不同层面上的美的故事。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老师的研究中勾勒了人的认知、行为、与空间发生的互动所带来的城市规划的美;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治中讲述了公益项目能如何帮助患癌儿童及其家庭重新感受生命之美;上海视觉与艺术学院院长张岚和观众们分享了利用科学知识和实验做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巧思之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分享了思量科技与未来的思考之美;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副主任徐蕾展示了科普策展与好奇心之美。演讲向公众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在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科学精神。在科研工作中不仅要解决艰深问题,也要追求创造之美,为实现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物质精神生活追求贡献力量。

  

  从左到右:张岚,李治中,徐蕾,唐克扬,吴冠军 | 拍摄:Vphoto

  我们可曾留意过身边的建筑、空间,或者是我们成长、生活过的城市?那些被标记为艺术的建筑被我们铭记,其他的,可能被我们遗忘。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在演讲《约会的建筑》中告诉我们,除了满足我们日常的使用功能之外,空间能带给我们的还有好多。读懂空间,读懂人与人在空间中发生的互动,我们才能更了解我们自己,同时,更好的帮助城市规划者规划一个更宜居、宜人的生存家园。而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建筑学或者城市规划可以回答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交叉学科的视角,打破既定思维带给我们的限制,认真地对待每一方水土,尊重文化对思想、实践的影响和塑造,使用恰到好处的科学和技术,解决对应的需求。“把一个传统的建筑学的训练软化或者说感性化,赋予人际的含义,变得对社会对人产生意义。”这种对科技恰恰好的运用,是一种调和的美、相遇的美。

  

  演讲嘉宾:唐克扬 | 拍摄:Vphoto

  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治中(菠萝)的演讲题目为《送你一朵向日葵》,讲述了患癌儿童和家庭面临的困境,以及公益项目能如何帮助他们重新感受生命之美。中国儿童癌症公益领域相对空白,李治中3年前回国共同发起了“向日葵儿童”公益项目,“我们做儿童肿瘤科普教育,支持基层医生的进修、培训专业医务社工、呼吁人文关怀、推动罕见肿瘤临床新药科研。”在李治中看来,做好的公益不只是需要钱和情怀,还需要一种执着的信念,“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家长或者医护人员,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感觉到不孤单,有人在关心他们。”

  

  演讲嘉宾:李治中(菠萝) | 拍摄:Vphoto

  在题为《我在科学实验室》的演讲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张岚和观众们分享了利用科学知识和实验做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故事。在张岚看来,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对艺术的审美,还需要了解修复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材料,用最恰当的手段,施以耐心和关注,才能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我看到这些陈列在博物馆的精美的文物,非常感慨,文物身上除了它自己的生命,也有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生命。我的老师虽然他不在了,但是我每当看到这些文物,我就想起那些我和他共同保护这些文物的日日夜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保护的文物,未来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我相信我们一代代文物保护修复师,会用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材料,让文物能在历史的长流中,保存下去。”

  

  演讲嘉宾:张岚 | 拍摄:Vphoto

  题为《写给2077的杞人日记》的演讲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分享了他对未来技术世界的思考。吴冠军观察到,电子游戏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在他眼中,这种亚文化的流行有着积极的力量。“赛博朋克已经成为了一种亚文化,它展示了一种大灾难后,人类所熟悉的文明分崩离析,而高科技开始脱离人类掌控,世界呈现出一种废土状态。它积极的力量在于,当你玩这个游戏时,你已经有意无意地进入到一种思考中,你开始构思人类文明不同的可能性。”吴冠军指出,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是有效的。通过合作,哲学家和艺术家共同构筑了一个思想实验室,先由电影或游戏带给人具象的感受,再由哲学家与观众展开深入的对话交流,启迪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吴冠军说:“让人类离开人类主义框架,重新把万物放到平等的地位上,是十分重要的。”

  

  演讲嘉宾:吴冠军 | 拍摄:Vphoto

  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副主任徐蕾在题为《打开自然发现美》的演讲中,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缤纷生命”展区、上海科技馆“命运与共,携手抗疫——科技与健康同行” 原创展览为例,具体讲述了鸟类分类树、松果塔、林奈实验室、昆虫的大小、病毒玻璃艺术等展项的策展理念、其中蕴含的科学与艺术。在徐蕾看来,策展更多的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也关乎好奇心和热情。“科学与艺术是我们非常注重的一面,因为展览的科学性是它的生命线,但是展览要好看、有人来看,它一定是艺术、是美的东西。”

  

  演讲嘉宾:徐蕾 | 拍摄:Vphoto

  虽然本次活动改为纯线上直播形式,但是线上收看的观众反应热烈,演讲过程中就通过弹幕与嘉宾、其他观众互动,在每个演讲结束后也都通过留言等形式向嘉宾提问。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项目通过为科学家搭建演讲平台,并通过新媒体阵地广泛传播,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了示范传播效应。项目至今已举办线下演讲活动33期,有144位科学家登上演讲舞台,其中包括叶叔华、王志珍、王贻芳、丘成桐、高福等知名院士。参与过演讲的科学家不仅表示了对项目的肯定,也积极推荐身边的同事参与科普,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普的热情。同时,科学家亲自科普的形式,拉近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也树立了公众心中科学家平易近人的形象。

  扫描Vphoto二维码

  即可查看现场精彩照片↓↓↓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